导语:西北地区聚丙烯资源丰富,但需求跟进不足,是典型的资源外流型区域。近年来聚丙烯行业处在高速扩能期,各区域产能迅速增加,承接外来流入资源能力转弱,供需失衡及多元化竞争格局形成,煤化工优势减弱;在此背景下,西北地区资源贸易流向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1、 PP扩能脚步未曾止步 西北地区市场份额下降
近年来聚丙烯产能迅速扩张,截止2023年,国内聚丙烯产能达3976万吨/年,新增产能达480万吨,创历史新高。在高速扩能背景下,聚丙烯区域供应格局悄然生变。在2018年西北地区产能依靠自身优势扩能迅速,占据全国首位。西北地区是煤化工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前期由于煤制成本低,煤化工企业拥有自己的配套煤矿,成本因素占主要的优势,使得煤化工企业纷纷投产,后期在国家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下煤制企业投产进程放缓。从近年来的扩能情况来看,投产装置集中在华东、华南及华北三个地区,因此到2023年,西北地区产能被华东、华南及华北所超越,由2018年的首位退居第四位。
2、原料来源多元化格局下 煤制聚丙烯仍处重要地位
聚丙烯的原料分为五大类,煤制、油制,PDH制,外采甲醇、外采丙烯,近年来,聚丙烯新增产能以PDH企业居多,PDH 属于清洁能源,污染小且运输便利,沿海地区对此工艺有偏好,因此随着宁波金发、东莞巨正源、广西鸿谊等装置的投产,PDH制企业的产量占比迅速增长。油制聚丙烯占比仍居首位。煤制聚丙烯虽然受到国家能耗双控的影响,但在五种原料来源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因我国属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消费国,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稳定器。PDH以及原油以进口为主,原料价格居高,且价格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低迷状态下,高成本低利润使得生产装置不稳定,停车现象频发。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多数煤企持续满负荷运行,原料供给稳定。
3、供需难匹配 资源外流型区域难改
西北地区虽然有丰富的原料资源,但区域内发展缓慢,需求占比较低。供需匹配不均衡使得西北资源外流现状难以改变,但贸易流向随着供应格局的变化悄然生变。
聚丙烯由于地域性供需失衡,华北、华东及华南地区是主要消费区域,也是主要流入型区域,东北和西北是主要流出区域。近年来伴随着主要消费地供应的大增,承接流入资源能力明显减弱,像聚丙烯的浙江地区,由于大榭石化、浙江石化及东华能源的大规模投产,使得煤化工资源在浙江地区竞争力大幅下降,运费成本及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煤化工企业积极调整资源调拨区域。华中西南等地由于新进入企业较少且承接了国内西部资源转移的任务,成为新兴资源消费地。
4、价格竞争加剧 华东、西北价差收窄
随着聚丙烯产能的快速释放,产量逐年增加,通用料同质化现象严重,拉丝作为聚丙烯通用料中占比最大的品种,其应用广泛、需求多样,有较为强大的需求群体。随着各区域内自给率的提升,导致了无法回避的价格竞争。2024年西北地区聚丙烯均价在7343.7元/吨,华东均价在7475.15元/吨,华东-西北价差多数维持在100-150元/吨。
5、西北地区如何在竞争中迎难而上?
5.1、资源流向发生转变
前期西北地区原料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价格优惠等优势在全国各地畅销,但近年来国内各区域尤其是华东、华南和华北三大需求地新增产能迅速扩张,需求缺口缩小,且全国价格竞争激烈,使得各区域价差收窄情况下,无疑对西北原料销售带来巨大挑战。根据近年来的新增产能来看,华中、西南暂无投产计划,西南地区目前仅有四川石化一家生产企业,后期西北资源流向华北、华东、华南的产量有所减少,过剩资源转向西南和华中销售。
5.2、代表性企业不断推出新型高端料
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结构多元化日趋明显,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部分量化专用产品与需求脱节,下游需求呈现层次化差异化,新型专用料需求增加。独山子石化、兰州石化作为高端聚丙烯生产企业的代表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兰州石化生产的高端透明料对部分下游领域形成了不可替代性。
5.3、逐步拓展出口之路
目前聚丙烯市场处于扩能高峰期,供强需弱的格局已形成,西北地区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出口之路,例如国能宁煤,出口巴西、越南、印尼等国家,年出口量在3万吨以上。整体来看,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身居内陆交通受限、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等特点,要打开出口的路径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展望未来,聚丙烯行业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西北地区在聚丙烯市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实现长远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