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高成本压力下企业亏上加亏,PP各大炼厂集中降负

高成本压力下企业亏上加亏,PP各大炼厂集中降负

发布时间:2022-03-10 10:31:09
来源: 塑米城
分享到:

我们历经“V”形反转的2021年后,迎来波橘云诡的2022年,在过去的2021年,市场先后见证了海外寒潮装置停车、海外需求复苏-贸易流向转变、能耗双控、煤炭限价、限电限产等大事记,虽然聚丙烯作为化工产业链条末端的商品,但整体行情依旧呈现大开大合的走势,在此过程中,PP多数时间沉浸在高投产的压力下,成为了资金空配的首选。进入2022年,面对较大的供应压力,多空迎来角逐,年后聚丙烯并未展现出应有的爆发力,而是长期沉浸在成本端强支撑与中游产业库存较高之间的矛盾中,成本逻辑与供需逻辑展开博弈。

春节期间原油价格不断被推涨,一次又一次的意向拉动PP上涨,但原料端上涨成本无法传导,聚丙烯环节供需失衡明显,现货不涨反降,节后归来第一天自9000元/吨开始一路下滑至2月底8400元/吨附近。石化面对较高的生产成本和日渐走低的现货,经营性亏损严重,石化板块第一次出台政策稳定价格,从供应端开始调控,要求炼厂降负生产来应对逐渐增加的库容,但PP整体产能基数较大,供应端的收缩力度并不明显,联合挺价并未限制住市场价格,反而令库存从97万吨一路积累至109万吨附近。在此时石化出台第二轮调控政策,库存高位难降是限制价格难以上涨的根本因素,自2月21日开始,石化在稳价的政策下给予了批量优惠政策,批量幅度达到150-250元/吨,让利幅度如此的可观,商家开始争抢完成周计划以拿到批量优惠,市场在此时让利的这缺口打开,成交火速好转。

然而工厂在8350-8450区间内采购了较大批量的原料库存,以致于价格自8500元/吨的一路上行至9200元/吨,下游并未表现出积极的采购信号,而谨慎观望,多数资源流转于套保商之间,中上游库存压力山大,价格反馈缓慢。2月24日迎来黑天鹅-俄乌战争,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石油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超过10%,24日国际石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

image.png

3月7日,国际能源市场受到俄乌局势影响出现大幅震动,全球油价基准布伦特原油在开市时升至每桶139美元以上,随后回落至120美元附近,炼厂生产成本被快速推高,根据油制核算成本计算,120美元/桶布伦特折算生产聚丙烯成本在11000元/吨,现货主流交易区间维持9300-9400元/吨,亏损被快速拉升的原油放大,逼迫石化板块第二次启动减产降负政策。3月8日石化板块化工事业部研讨生产优化事宜,计划调整各炼厂生产负荷,计划室按照最新安排的调整计划生产,多套炼厂装置执行降负生产,调研部分企业结果显示,总部确有降负要求,目前具体降负执行并未下方至各大炼厂,等生产测算后在执行。根据市场消息了解3月份企业减产政策如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同为上下游一体化模式,中石化面临成本的强压,中石油板块尚未接受到降负要求,同为大型炼厂,为何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因为两家资源侧重有所不同,中石油偏重于原油开采、石油提炼等上游业务,中石化更注重于炼油等下游业务,北方多数油田如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等,多为中石油管辖,所以中石油的原油,主要在国内开采,这也加深了中石油的上游业务发展;而中石化管辖的南方由于油田少以及其他地理方面、石油化工单位集合等原因,其原油主要是从国外进口而来,导致中石化生产成本高于中石油企业,中石油进口少,自产居多,这也是目前中石油企业并未降负的原因。

高油价下煤制企业优势明显,在此轮企业降负过程中并未有过多参与,维持正常生产节奏,销售端利润表现尚可。估值PP尚在低位,不仅油制亏损严重,PDH同亏,MTO/MTP优势明显利润尚可,驱动PP 暂时仍弱,除去中石化企业有明显降负要求外,外采丙烯及PDH生产企业也饱经亏损之苦,无奈下选择停车或是降负荷,根据统计,3月份计划及经济压力停车的装置共334万吨,未来检修企业新增加茂名石化二线,计划停5-6天时间,检损量在18.67万吨。

1646879320972996.png

国际原油价格失控,飚至近年新高,油基聚丙烯成本必将传导攀升,企业运营压力骤然上升,原料端疯涨出现上游和下游同时亏损的状态。目前在下游需求疲软、持续去库的状态下,上游企业基数较大,减产不足以再平衡过剩,但若上游高亏损持续,减产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驱动由弱转强的潜力应存。再看PP供需,库存积累,基差持续贴水之下,未来可能出现下游负反馈向上传导,或者是需求刚需消耗被迫接受高价,库存去化向下传导通胀。


关键词: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