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超越理想主义的塑料再生

超越理想主义的塑料再生

发布时间:2015-07-07 13:49:15
来源: 塑米城
分享到:
       《塑料新闻中国》记者Rebecca Kanthor前往北京实地采访了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已有7年,回收再生的PET废瓶数量超过700万个。共同创始人和副总经理刘学颂分享了她在塑料再生行业一路走来的经历。

        您最初是如何创立北京盈创的?

        刘学颂:在创业之前,我供职于一家日本企业,我是在日本一所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公司工作的。我在那里工作到2010年底,之后回国。我热爱环保事业,长期以来就憧憬着从事环保相关的工作。我们一起创业的三个伙伴都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项目的同学。

        一开始遇到了哪些挑战?

        刘学颂:我们发现再生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们专注于垃圾再生。我走访了北京所有的废品集散地。我看到过童工在那里从事脏繁重的劳动。我不禁感慨,这一行业存在已久,很难改变。但我和创业伙伴杨光泽认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基于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于是我邀请有IT背景的常涛加入进来。我们一起着手这一事业,设法利用互联网来创造不同。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一开始我们没有什么头绪。但随着我们对行业加深了解,不断创造出新方案。

         我们高价买入废饮料瓶。但生产的废料价格不能比原生塑料更贵。否则企业不会使用我的产品。毕竟,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使用再生材料。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价格竞争力。而我们无法控制上游或下游。你明白吗?所以没法赚钱。唯一能改变就是控制再生的方式。

         走到现在,我认为我们已经能够真正改变中国。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前]没有人愿意投身于垃圾事业。但当我们开始投入,因为我们采用了互联网思维方式,还结合了这方面国外的先进经验,再生的乐趣也接踵而来。

         为什么您认为中国再生行业亟待改变?

         刘学颂:我在北京很多废品集散地看到3、4岁的童工用小刀刮废瓶,把标签刮掉后可以卖更高的价格。真的很危险。他们的生存环境很差。这些地方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二次污染。但如果没有他们,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已经被垃圾掩埋了。他们回收垃圾,所以我们不能责怪他们。事实上,再生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参加,推广垃圾分类、再生,减少废弃物,到目前为止这方面几乎没有进展。但如果只是完全照抄发达国家的方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过程顺利吗?

         刘学颂: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所以得不断调整计划。现在我们有两个总体意愿。其一,我们希望建立一套独立的系统,开发用于饮料瓶、手机、废纸和节能灯泡的回收机。其二,建立一个一体化价值链,包括但不限于垃圾管理、垃圾再生和垃圾再利用。

         您在公司的职务有何变化?

         刘学颂:我们必须变革,不然就会失败。最初我负责公司的营销。但采购很重要。如果废瓶数量不够,我们就只能停工。别无他法。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应由我来负责采购。现在我负责与政府的协调以及营销和采购工作。

         您如何为公司创造增值?

         刘学颂:我想做、以及我们目前在做的是环保教育,因为在中国,环保教育很不够。我们在北京的近300所中小学安放了回收机。我们在50所学校开设了环保课程。教育是我们公司宣传的最佳手段。同时,我们还帮助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我自己最感兴趣的是环境教育,以及与日本设计师合作开发一个环保品牌。
听起来很理想主义。

         刘学颂:我们希望两样都做,既能赚钱,又能实现理想。因为我们希望环保深入人心,尤其对我这样有孩子的人,日本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现在的母亲都很关心孩子们面临的空气质量、食品质量问题。但如果环保事业失败,那比什么都不做更糟。因为这会让别人对环保产生负面印象。如果失败了,人们会对环保事业产生怀疑。在中国做什么都不容易,但在慢慢好转。如果我们失败,人们会想,"这三个中欧工商学院的校友都失败了!"今后将没有人敢再做尝试。所以我们压力很大。

         废品回收和建立再生系统都是很大的挑战,但也有许多机会。我们认为可以建立起这样的系统,为公司带来重大的价值。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即便是政府也无法在全国城市建立起这样的再生系统。

塑料行情
 
关键词:塑料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