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塑料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成就。解放前,我国合成树脂总产量仅有200多吨,只有赛璐珞和酚醛树脂两个品种。塑料制品也仅有千吨左右。七十年后,我国合成树脂总产量增长迅速,2019年1-5月我国合成树脂产量达3785.7万吨,塑料制品总产量达2886.5万吨。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塑料的发展变化,结和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将我国塑料工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阶段(1949年-1957年),发展阶段(1957年-1978年),高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2010年),战略发展阶段(2011-至今),具体阶段内容如下。
诞生阶段(1949年-1957年),20世纪初叶,我国上海开始生产塑料制品,当时国内处于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塑料工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将国内塑料工业的诞生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日算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塑料产量非常少。1949年,我国合成树脂产量不足300吨,塑料制品仅有千吨,且合成树脂的原料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乙醇和煤焦油,树脂品种主要是热固性酚醛树脂,还有一些氨基树脂、有机硅、赛璐路、醋 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有机玻璃和酪素树脂等,塑料加工制品也仅是一些电器开关、文教用品和塑料玩具等,工厂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规模都很小基本无塑料助剂生产,但开始有工厂生产塑料机械和一些简单的模具。1956年,塑料工业被纳入计划,塑料产量逐年上升,但产量依旧很少,截至1957年,合成树脂产量为1.3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为1.4万吨。
发展阶段(1 9 5 8 年~ 1 9 7 8),1958年,PVC树脂在锦西投产,标志我国塑料工业进入新的里程碑。继PVC树脂投产后,LDPE、ABS、PS等热塑性树脂相继投产,并且国内也开始研究和试生产部分热塑性工程塑料,例如PA、POM、PC等等,树脂品种也逐步由热固性树脂向热塑性树脂转变,生产的原料虽然仍是乙醇和煤焦油居多,但已经开始向石油转变。生产基地新增了北京、上海、辽宁三大石化基地,塑料的产量也有了显著的增长,截至1978年,我国年产合成树脂量达67.85万吨,塑料制品产量达92.26万吨,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塑料制品的品种也得到了丰富,例如板、管、丝、膜等类大宗塑料制品均得到生产应用,并且可以生产一些通用的塑料助剂,如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稳定剂三盐基硫酸铅、发泡剂偶氧二甲酞,国内也拥有专业的生产塑料模具工厂,这个阶段初步奠定了我国塑料工业的基础。
高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内就开始大规模的从国外进口乙烯装置,80年代,大庆、齐鲁、扬子、上海地区引进了4套30万吨的乙烯装置,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兰州、上海金山、上海高桥、北京燕山、辽宁辽阳、吉林、黑龙江大庆、山东齐鲁、南京扬子等十大石化基地,1995年,国内石化基地继续扩大,独山子、天津、广州茂名、中原等石化基地崛起,另外北京燕山、大庆、齐鲁、扬子工程扩建,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空前繁盛。随着石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塑料制品产量也以12%的增速高速增长,截至1996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1500万吨,跃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合成树脂达226.8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2.29%,且1990年-1999年,合成树脂平均增长率高达15.34%。这个阶段,国内塑料加工业也通过引进欧美日等国先进化加工设备和生产线,提高了加工能力、机械化水平以及塑料制品质量档次,增加了制品的开发能力。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2010年),进入21世纪,我国塑料工业规模持续扩大,2000-2005年,我国合成树脂年均增长11.8%,约为世界年均增长的3倍,05年中国合成树脂产量创新高,达 2142万吨,超预期完成“十 ·五”计划。“十一 ·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我国塑料工业史上综合实力发展较快、发展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大为提升的5年,全行业共计有9 .5万多家企业,塑料制品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6年的6853 .36 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42万亿元, 年均增长20 .06 %;塑料制品产量从 2006年的2801万吨 增长到2010年的5830 .38万吨 ,年均增长20 .1 %。这10 年间塑料制品产量实现了翻两番的增长,与此同时,塑料制品业的产业规模、主要经济指标、技术水平、从业人数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以及塑料机械出口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塑料制品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达到和超过1462万吨和359亿美元。
战略发展阶段(2011-至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塑料工业就开始从量的高速增长期向质的飞跃期过渡,进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素质的战略性调整阶段。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制品产销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塑料制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约为 20%,塑料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12,963 个增加到2016年的15,000 个,同期,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5,583.74亿元增长至 22,855.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7.96%。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以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众多资本进入B2B行业,而塑料工业作为国民产业的基础,市场容量较大,且维持较快增长态势,因此塑化B2B在B2B行业风口首当其冲,自2014年开始,塑化B2B电商平台就如雨后春笋般成立,2015年,塑化B2B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高速发展,解决了行业的效率低下、成本浪费、资源浪费的弊端,缓解了下游融资难的痛点,促进了中小型塑企良性发展。然而随着塑料行业的大发展,其对环境污染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加强塑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发布了多项塑料行业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的“国门利剑”、“禁塑令”,2018年的环保税、《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以及2019年海南省“禁塑令”、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正式施行与“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等。这些政策都可以看出,我国对塑料行业的监管正在逐步收紧,塑料行业生产或逐步向绿色低碳化、环境友好化、规模化、规范化转变,塑料产品将向可降解、无害化转变。
随着“工业4.0”的提出,全球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式拉开,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即将来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经有一批塑料企业先行,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
当前我国煤化工、新型装置以及美国页岩油产量的递增,国内塑料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慢慢转型,并且国内塑料上游多是以国资为背景的公司,规模宏大,下游市场公司种类繁多,分散严重,加之国际贸易形式多变以及中小型资金链弊端,塑化B2B将是塑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竞争激烈与风险加剧的当下,发展塑化B2B的整合能力以及产业链服务是未来发展塑料产业的主流趋势。
通过70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塑料工业已跻身于世界塑料先进大国的行列,整体优势在不断增强。新时期,塑料行业的发展仍需继续坚持创新引领,以智能、绿色、生态、功能、轻量为发展要素,结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开发推广可循环回收可降解的替代品,寻求在制品、原料、助剂、塑料加工设备、塑料加工模具等领域的全新突破,持续发力品质、品种、品牌以及精品制造,争取部分产品达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主要产品及配件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端领域的需求。全力推进塑料加工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完成生产强国、技术强国、出口强国的终极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
上一篇: PE日度交易策略(20190927)
下一篇: 利好缺乏,塑料价格小幅盘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