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正在制定《加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为进一步摸清老旧装置底数,明确工作标准要求,现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
摸底评估对象为:截至 2025 年 5 月 30 日,石化化工行业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 20 年的生产装置。摸底评估事项包含:老旧装置基本情况、安全评估及及其他评估。评估范围,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 25大类及26大类中的相关企业等。其中265分类为合成材料制造,包括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锦纶)等。
针对国内ABS行业的发展史,进行如下回顾和梳理:
近三十年来,中国ABS行业经历了产能初创期、缓慢增长期直至目前的快速增长期的发展。从2000年的30万吨到2025年的996.5万吨,直至到2025年产能规模仍将处于集中释放的阶段,预计2025年年底国内ABS产能规模达到1079万吨。近年来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行业正迈向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新阶段。
图1 1994-2025年中国ABS产能趋势变化图(万吨/年) |
|
第一阶段:初创起始期(1960-1980)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化工和合成树脂工业及其薄弱,ABS作为一宗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其生产技术完全被国外公司(如美国UCC、DOW、日本东丽、德国巴斯夫等)垄断。国内所需的ABS树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主要用于军工、少量高端民用领域,价格昂贵,供应受限。1960年代中国开始实验室研究ABS技术,但受限于工业基础薄弱,仅小规模试产。1975年中石油兰州石化建成国内首套千吨级乳液接枝法ABS装置(引进日本技术),但因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长期未能满负荷运行。
第二阶段:引进与初步国产期(1980-1990年)
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子通讯等产业开始兴起,对ABS需求量增加,国家开始有计划的引进国外现金技术和装置。1983年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引进日本三井的技术和设备,建成国内手套ABS生产装置,标志着中国ABS树脂规模化生产的开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培养了中国第一批ABS生产技术和操作人才,同期,吉林石化公司引进了日本东丽的技术,兰州石化公司在原有基础商进行技术改造,也陆续建设了ABS生产装置。此阶段的ABS技术发展主要依赖日本技术,规模较小,初期单线产能多在1-3万吨。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0-2000年)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家电、电子电器、汽车配件、玩具、建材等行业对ABS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进口量巨大,更多的企业加入ABS生产行列,特别是外资入华带动产业升级,1994年台湾奇美实业在镇江设立工厂,引入先进连续本体法工艺,推动国内ABS质量跃升。1998年韩国LG化学在宁波建厂,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倒逼本土企业技术革新。同期台化兴业宁波有限公司在宁波地区设厂,此阶段外资企业成为带动ABS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同期本土企业技术攻坚开启规模化生产,中石油兰州石化1999年完成连续本体法自主攻关(产能扩至5万吨/年),打破外资工艺垄断。中石油吉林石化2000年建成10万吨/年装置。
第四阶段:技术深化、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2010年至今)
此阶段合资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国产企业也陆续投产,天津大沽2010年10月份投产,山东海江2017年投产,2022年以后中国迎来一波投产潮,包括山东利华益、吉化揭阳、辽宁金发、浙江石化、中石化英力士苯领等均在2022-2023年投产,国产技术和规模迎来集中扩能期,此阶段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了主流生产工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ABS产业用60年走完了西方百年之路,下一步需从“产能输出”转向“技术输出”,在绿色高端领域重塑全球竞争力。
图2 ABS产能结构按企业性质趋势图(万吨/年) |
|
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的ABS生产能力达到35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35.1%,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暂时稳定在224万吨/年,占比22.5%,合资和外商独资的生产能力相对稳定,合计为422.5万吨/年,占比42.4%。
就目前现存的ABS装置存续年限来看,超过20年的装置外资企业占比较大,总产能为300万吨,占比30%。老旧装置占比较大,但多数外资企业已经经过技术改造,整体装置运行状况良好。
图3 2020-2024年度ABS行业自给率趋势图(万吨,%) |
|
总体而言,ABS行业由产能不足逐渐进入高度国产化的过程,截至2024年,中国ABS自给率提升至87%,产量的稳定增长挤压进口份额,预计未来中国ABS国产化程度将会继续加深。行业也逐步进入存量产能与新产能激烈竞争的时代,产能结构的演变逐渐向民营大规模企业靠拢,企业需做好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的品牌开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以及在拓展产品应用范围上做好开发,提升ABS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