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4年6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后。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正在制定《加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为进一步摸清老旧装置底数,明确工作标准要求,现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
摸底评估对象为:截至2025年5月30日,石化化工行业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生产装置。涉及行业范围: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 中25 大类、26 大类、28 大类、29 大类等共 20 余类细分领域。包括石油加工、基础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及新兴领域等。聚丙烯作为合成材料的主要代表品种之一,在此次摸底评估工作覆盖范围内。
1970年,兰州石化一线4万吨/年的老装置投产,为我国聚丙烯行业规模化生产的开端。1970年至今的55年间,聚丙烯产能持续扩增,最新数据来看,聚丙烯行业总产能已然高达4786.5万吨。行业原料来源多元化格局稳定形成、产品结构亦实现了由通用化向高端化的迭代。
产能基数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愈发凸显,行业产能利用率数据高位下滑,同时利润宽幅压缩。聚丙烯行业竞争已然在不同区域、多个品种及多元化的原料来源间深入展开。
长周期的扩能结构数据来看,油制企业的扩能贯穿整个聚丙烯行业的发展历程,是聚丙烯行业扩能的主力军,尤其2006年之前,国内聚丙烯近500万吨/年的产能均为油制企业。
随着2006年绍兴三圆20万吨PDH工艺的聚丙烯装置投产,随后2007年台塑宁波45万吨PDH工艺装置投产,打破了我国聚丙烯单一的生产工艺格局。2014年,我国首套煤制聚丙烯装置国能宁煤投产,此后煤制企业异军突起,快速挤占市场份额,聚丙烯多元化原料来源格局初具形态。
在经历了第四阶段的快速发展期后,聚丙烯行业原料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得以稳定形成。新建和拟建项目产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结构多样,新的扩能周期中供应格局的变化对国内传统供应市场带来明显冲击,行业内卷加剧不可避免,中小企业难以继续依靠低成本和灵活性在市场中竞争和生存,落后产能面临淘汰风险。
供应端的快速释放使得聚丙烯行业竞争加剧,生产企业成本高企,利润宽幅压缩,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主动及被动降负及检修的频率明显提高。长周期的产能利用数据走势来看,聚丙烯行业开工由2010年之前的超负荷水平陆续震荡下降至8成以下。尽管行业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但产能基数的持续攀升使得聚丙烯供应端增量压力始终攀升。
近年来,聚丙烯行业规模化进一步提升,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竞争力偏弱的装置面临淘汰风险。长周期的亏损更使得聚丙烯市场进入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淘汰部分落后产能缓解市场供需压力。部分聚丙烯成本边际企业,成本居高难下,且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2025-2030年聚丙烯供需平衡数据来看,随着新增产能计划的陆续完成,行业供应端增速预计放缓至7.69%。但因产能基数较大,供应端维持放量态势,聚丙烯行业将由结构性过剩步入全面过剩时期。行业将逐步向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新装置落地与落后产能淘汰同步进行,中国聚丙烯将进入供需再平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