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最新公告指出,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在90天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税率,并保留10%的税率。这一“暂停”而非“取消”的政策,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中的关税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持续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对中国聚丙烯产品及其广泛的终端应用市场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2025年全球聚丙烯产能约12394.3万吨/年,较2021年相比增加约2256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15%。全球聚丙烯产能的增长主力是中国,中国产能占全球占比2025年提升至44%,较2021年增加7%。
中国聚丙烯产业在过去数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聚丙烯生产和消费的中心。强大的国内产能、不断优化的生产工艺以及日益完善的产业链,赋予了中国聚丙烯市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较强的韧性。中美两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聚丙烯产品本身而言,两国间的直接贸易量相对有限,此次关税政策的“暂停”而非“取消”,意味着不确定性仍将长期存在,使得市场波动笼罩在政策变动影响下,脱离基本面逻辑运行。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预期,进而影响其决策和战略规划。
直接进口量微乎其微:根据海关数据及行业报告,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聚丙烯量在中国聚丙烯总进口量中占比极小,通常不足1%。中国聚丙烯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亚洲地区,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供应链效率和产品结构上与中国市场更为契合。因此,美国对中国聚丙烯的关税政策调整,对中国聚丙烯原料供应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
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尽管聚丙烯本身进口量小,但其上游原料如丙烷(PDH工艺)或石脑油(裂解工艺)的全球供应和价格仍可能受到双方贸易关系的影响。若美国对其他化工品或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间接传导至中国聚丙烯的生产成本。此外,部分依赖美国技术或关键设备的生产环节,也可能面临“卡脖子”的风险,迫使企业寻求替代方案,增加转型成本。
下游终端产品出口的供应链调整:美国是中国塑料制品的重要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塑料制品出口额依然庞大。即使聚丙烯原料关税暂停,但若美国对中国塑料制品等终端产品持续征收高额关税,将迫使下游企业(家电制造商的塑料件供应商,以及各类包装企业、玩具制造商等)调整生产布局和供应链策略,将部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等国家,以规避关税壁垒,这可能导致国内聚丙烯需求的外流,并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就业和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在海外环境形势多变的当下,聚丙烯全球贸易或由“全球化供应链” 转向“区域化供应网络”,供需格局呈现明显区域分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能持续扩张,全球聚丙烯货源流向逐渐产生变化,中国由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过渡,中东、韩国流向中国资源减少,转而向东南亚方向增量。这些地区由于本地产能不足但需求增长快,依赖进口,越南、泰国、印尼成为必争之地,近年来中国出口至东南亚地区量扩增明显。
关税加征继续暂停给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
1、稳定原料成本,减轻上游企业压力。
2、提振终端产品出口,增强下游企业国际竞争力。聚丙烯的下游应用广泛,其终端产品如塑料制品、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外壳、纺织品等,大量出口至全球各地,其中美国是中国塑料制品的重要出口市场。此次关税暂停,直接减轻了这些终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关税负担。特别是对于出口导向型、利润空间相对薄弱的下游企业,关税的暂停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
3、增强市场信心
关税政策的暂时稳定,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规划生产和市场拓展策略,减少因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观望情绪。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信心的恢复将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4、稳定市场价格
从价格方面来看,未来聚丙烯压力主要来自于供需持续施压,8月检修密集与新增扩能相互博弈抵消,需求端淡旺季需求交替关键期,需求变量存好转机会。关税政策悬而不决,短期市场关注度下降,价格波动回归供需基本面。当前局面下,预计8月份市场僵持拉锯战持续,间歇性存拉涨机会,因驱动有限,涨幅不大。重点关注外贸出口订单变量及新增扩能放量情况。
关税悬而不决的局面,为中国聚丙烯产业带来了持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聚丙烯企业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化被动为主动,采取更为积极、多元化且富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全球化布局为战略支点,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更灵活的市场策略,中国聚丙烯必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并最终在全球聚丙烯市场中占据更加稳固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