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3月3日报道,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宋吉舟教授团队基于智能塑料材料,制造出一种新型“万能抓手”,可以把目标物体“锁”在体内,轻松地抓放1微米到1米大小多种形状的物体。这项成果日前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据介绍,智能塑料在光、热等外部刺激作用下,可改变软硬程度并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宋吉舟介绍,“万能抓手”能在典型的三维结构物体上产生很大的抓力,可以轻松抓起球体、方块、管状物体、螺栓、螺母、枣核、钥匙串等,还能像壁虎一样,牢牢粘附在物体表面,不论物体表面光滑还是粗糙。
宋吉舟团队开发的“万能抓手”分三步工作:第一步,在外部刺激作用下让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得柔软,像橡皮泥一样把物体包住;第二步,去掉外部刺激,让形状记忆聚合物变回刚硬的状态,将物体牢牢“锁住”,从而把物体抓取起来;第三步,等把物体“押送”到目的地,再次施加外部刺激,形状记忆聚合物再度变软,将物体“解锁”释放。宋吉舟表示,“万能抓手”能在典型的三维结构物体上产生很大的抓力,包括球体、方块、管状物体、螺栓、螺母、枣核、钥匙串等;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像壁虎一样,粘附在物体表面,不论物体表面光滑还是粗糙。
在实验设计中,当物体尺寸小到微观尺度(100微米左右或者更小),“万能抓手”能够不依赖抓手的粘附力,而是通过把物体或者物体表面的结构锁在其内部实现抓取。
“万能抓手”在微观世界也能高效发挥作用。在柔性电子制备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微观器件的快速组装,即把制备基底上数以万计或者更多的维纳器件转移到柔性的使用基底上。以往的方法都依靠粘附来一次性抓取这些器件,但是释放的时候粘附就变成了限制因素。宋吉舟团队提出的这个策略完全不依赖粘附,万能抓手就像微观世界里的吊车,可以在微观世界里高效搭建“建筑”,为柔性电子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一篇: 新加坡研究如何将塑料垃圾制成“新生油”
下一篇: 环氧丙烷市场涨后整理运行